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投稿地址大全

中国和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者还是合作者?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东盟各国在加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同时越来越担忧中国会成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者。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结构、在第三国市场(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的出口竞争力以及双方吸引外资竞争力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东盟各国之间虽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总体仍是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将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双方的双边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出口竞争力,市场份额缺失,吸引外资竞争力
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
Abstract: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upgrading of her industry structures, China has been more and more regarded as a rival of ASEAN in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while both sid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ir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i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rough three aspects so as to show the result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ompetitions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they still are and will be very important partn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 ASEAN and China, industrial trade, export competition, the loss of market shares, competition to attract FDI

一 提出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别是产业内贸易有稳定增长趋势,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东盟各国越来越担忧中国产品在第三市场给其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对于中国吸引外资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东盟担心中国会挤占本该流入东盟国家的外资,从而对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中国-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结构入手,将着重从二者的产业内贸易、在第三市场(以美国和日本市场为例)的出口竞争力以及双方吸引外资竞争力三个方面分析,以期就二者的贸易利益得失,出口产品竞争力得失和吸引外资竞争力得失做出分析比较。
二 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至2004年间,其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双边的贸易总额达7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9%;2004年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已达到了945.5亿美元,东盟已经跃升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1200亿美元。在对中国-东盟近年来的主要贸易产品分析后可发现,二者在一些产业上保持了大量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1]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即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在前3位数相同产品,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表1列出了2003年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通常IITI在0到1之间,若IITI=0.5,则该国商品属于中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若IITI=1,则该国的每一类商品出口等于进口,产业内贸易非常活跃;若IITI=0,则说明该国每一类商品只有进口/出口而不是二者均有,双方基本不发生产业内贸易。[2]
表1 2003年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
类别 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越南 文莱
化学成品及相关 0.79 0.65 0.68 0.54 0.54 0.52 0.57 0.23 0.35 0.25
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0.76 0.45 0.86 0.32 0.65 0.52 0.65 0.68 0.48 0.36
机械及运输设备  0.65 0.53 0.57 0.36 0.52 0.36 0.45 0.65 0.32 0.28
杂项制品 0.68 0.56 0.39 0.56 0.28 0.65 0.35 0.34 0.51 0.31
未分类商品 0.18 0.23 0.32 0.45 0.32 0.35 0.16 0.28 0.20 0.30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3,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如表所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方面,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以及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5,说明双方在这些领域产业内贸易量大,贸易往来频繁;其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中,由于中国经济通过机电工业与亚太各经济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因此,在这一类综合性产业中构筑了一种产业内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相交织的复杂性分工体系,主要表现为产品设计及经加工与产品组装机粗加工之间的分工, 其中东盟主要向中国出口质量好,但价格贵的同产业产品,而中国主要向东盟出口质量有点差但价格相对低廉的同产业的产品。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将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征。这种贸易方式是我国经济技术二元特征在产业内贸易领域的反映,也是我国制造业深层次参与当今高度加工业产业内分工的客观要求。在杂项制品和未分类商品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多小于0.5,说明双方在这些产业中产业内贸易不充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上还需加强合作,以实现共赢。同时有研究表明,在双方近2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逐步从基于要素禀赋(包括技术水平)差异的传统的产业内贸易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在日益增长。随着中国-东盟双方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对特定资源的依赖会减少,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会下降,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现象,从而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进而提高了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的程度。
三 中国-东盟在第三国市场中出口竞争力的比较
   为了说明东盟各国相对于中国而言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份额的减少所造成的出口竞争力的弱化现象,表2详细列出了1995-2000年之间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上东盟的五组相对于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最快的出口产品相关数据。设每一类别商品的出口变化基数为100,则东盟与中国在第三国市场中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就具体化成为数字。
表2东盟出口竞争力:对于美国、日本市场的分解(1995-2000年的主要SITC类别)
SITC 1995-2000年出口至美国增加额 持续市场份额影响 总竞争力a [3] 中国竞争力b [3] 较1995年出口增长百分比
美国市场
75 100 112 -12 -220 42
77 100 82 18 -126 55
76 100 593 -493 -572 18
89 100 574 -474 -674 10
82 100 169 -69 -197 78
日本市场
34 100 123 -23 -320 51
75 100 127 -27 -192 55
76 100 194 -94 -248 24
3 -100 -46 -54 -127 -26
63 -100 -41 -59 -417 -10
[3]注:SITC 3(未加工的鱼),34(天然气),63(软木和木材),75(办公自动化数据处理器),76(电子通讯仪器),77(机电产品),82(家具),89(混杂品)
a 等式如下等式(1)中第2、3项之和。
b等式(1)中第2项。
     (1)
这里 是出口额, 是净额, 是产品 在指定的市场中的总进口额, 是国家 在竞争者国家 的影响下的针对产品 的初始市场份额。参看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 (2004)
根据David Roland 和John Weise, 所有数据都表明相对于中国,东盟国家在第三国市场中的市场份额的减少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一些商品类别中,这种影响甚至是实际出口增加额的好几倍。以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上的办公室用品(SITC75)为例,东盟由相对于中国的市场份额而下降造成的出口损失大约是其实际获得的出口增加额的两倍,同时电子通讯产品(SITC76)在美国市场上出口损失大约是其实际获得的出口增加额的6倍。当然,总的来看,东盟国家绝大多数出口产品的出口量仍然是不断增加的。
不可否认,东盟主要国家在美国和日本市场都面临着中国不断增强的出口竞争力压力。而且东盟这种以产品市场份额相对变化形式所表现的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同中国出口竞争力的相对增强相比,似乎一些特定的商品种类中表现更系统,即相对于中国产品,其专业化越强的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越大。尽管技术的加入似乎总体上为东盟国家出口提供了一些保护,但有证据表明中国在相关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类产品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如在美国市场中的大量的电子、电器和工程类商品(这些商品占据了东盟各国在美国市场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二,日本市场的五分之二),东盟各国存在明显的出口竞争力的弱化;对于其他的重要的初级产品,资源型制造业和纺织品及成衣,其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中竞争力均明显弱化。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里定义的出口竞争力的弱化是指相对于中国而言的市场份额的减少,这并不必然表明东盟各国出口总量的绝对下降,而且东盟市场份额相对减少的是其最具专业化的但正在逐渐失去市场优势地位的那些产品。事实上对于东盟各国来说,真正出现出口绝对下降的产品仅仅是在美国市场中的部分初级产品和工程类产品以及日本市场中的部分初级产品如资源型的制造业、纺织品、零部件和鞋类等。因此,尽管东盟各国在第三市场中市场份额在相对减少,但其许多产品的出口量仍在继续增加,尤其是大量的电子和电器产品,这在短期来看并不会造成东盟各国出口产品总量的绝对下降;而长期来看,中国出口的部分产品中的零部件是由东盟出口的,且东盟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不断增加,这种区域性的劳动力分割对于东盟各国的出口市场份额的相对减少起到了部分的补偿作用(Weiss和Gao 2002),且这种补偿效应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十分明显。
四 中国—东盟国家吸引外资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拥有快速发展的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工艺技能和不断增长的出口竞争力,这使得中国自1991年后外资流入量得到明显突破。有关国际机构的研究统计表明,中国大陆所获得的直接投资占新兴市场国家所吸收的外资总额的1/3;在流向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不包括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几乎有4/5流入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东盟各国的危机感也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关于“中国吸引外资浪潮对东南亚的威胁”的评论。
研究表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吸引外资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邓宁1993年提出把“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四类: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投资由东道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增长、吸引力和投资环境决定,并不会带来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而对于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表明,在生产供应体系出现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资增加对中国的投资的同时,也必须在其他国家增加投资(这种表现在亚洲尤为明显),以生产能够和中国互补的产品。例如日本在增加对中国投资的同时,对新加坡的投资也增加了,主要因为当地生产的产品是在中国进行生产时所需要用到的;另外日本对印度尼西亚投资也有所增加,主要也因为当地可为中国提供原料及能源所需。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在许多国家增加是对增长和自由化的一种反应,而不是与国家间有关;另外飞雁模式也可以部分解释投资的互补性。由于各国工业化程度不一致,导致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会把一些已算不上先进的设施转移到该地区更低收入的国家,发展过程大致是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然后到东南亚其它国家,之后到中国大陆,最后才到其他新兴国家。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流入该区域各国和地区是对逐渐形成的比较优势的一种反应(Sikorski 和Menkhoff,2000),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并不表明中国挤占了东盟各国的吸引外资份额。
同时我们还发现,中国多数外资的增长实际上是由香港和台湾对于大陆直接投资的增加造成,例如2003年香港地区和台湾省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额占总的外资流入的61.89%。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所具有的相同的语言、文化等背景,决定了这些投资不应也不会流入其他国家,同样并不造成对其他国家吸引外资份额的挤占。
五 结论
通过上文对中国-东盟各国从产业结构、在第三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和吸引外资竞争力三个方面的利益得失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和东盟各国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虽然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国外市场不断扩大,但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贸易却是逆差,促进了东盟各国的出口稳定增长;再者,虽然中国与东盟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第三国市场上存在着较激烈的竞争,东盟相对于中国出现市场份额的减少,但由于这里定义的竞争力的弱化是指相对于中国而言的市场份额的减少,并不必然意味着出口的绝对下降,事实上,其在美国和日本占有的出口额仍在不断上升;最后,虽然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但由于当今国际资本的2/3是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流动的,中国与东盟并不是争夺国际资本的竞争对手。而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吸引外资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并不会带来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另外,在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双边投资近几年来也已经出现加速发展态势,且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潜力。双方正共同努力以确保国际投资的安全性、获利性和长久性,争取更多的资金流入,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将开发巨大的内部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资本、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带来较大便利和商机;同时,由于该经济区域内各国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内部产业结构已具备一定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加深产业合作,并可消除因“中国威胁论”造成的相互隔阂,加强东亚地区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为双方持续高速发展创造更安全宽松的周边环境。总之,中国与东南亚将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双方新的合作将增强本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利于本地区吸引更多外资。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板块市场正走向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市场。
参 考 文 献
[1] 徐圆,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第5期
[2] 侯铁珊,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关指数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7期
[3] David Roland 和John Weise, 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 ,The World Economy 2004,8
[4] 王剑,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5第3期
[5] 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动因与对策, 世界经济研究2005第7期
[6] 周毓萍,中国吸引外资的浪潮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5第7期[7] 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影响观点综述,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7-8期
[8] 王云飞,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第10期


TAG:投稿地址大全

在线客服

北京5165158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香港6887431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